臺灣固態(tài)照明國際研討會(TSSL 2016),于2016年4月13日至4月14日于南港展覽館會議室展開,重點聚焦在未來固態(tài)照明的兩大候選:“LED”和“OLED”,多位業(yè)界、學界專家分享了包含設備、制程、材料到設計的最新進展,其中更有三場內容涉及顯示應用的新興技術“Micro LED”,LEDinside歸納OLED和Micro LED的重點如下:
臺灣固態(tài)照明國際研討會上,重點聚焦在未來固態(tài)照明的兩大候選:“LED”和“OLED”,多位業(yè)界、學界專家分享了包含設備、制程、材料到設計的最新進展。(圖片來源:LEDinside) |
OLED照明的商機無限
OLED近幾年的發(fā)展不只在顯示器如火如荼,在照明應用也越來越成熟,Philips、LG、Osram和中原大學都介紹了OLED的特殊設計與應用,大大行銷OLED在一般照明、商業(yè)照明(醫(yī)院、博物館)、車尾燈上優(yōu)異的表現(xiàn),OLED本屬柔和面光源,因此無眩光、低藍害、光譜更接近自然光,可撓的特性更增加了設計的彈性與想像力,種種特性使OLED照明與LED做出了差異化,攻占偏好面光源的照明市場。
OLED的商業(yè)化的關鍵挑戰(zhàn)
(1) 價格昂貴,蒸鍍制程良率難以提高,材料利用率低于10%,導致OLED面板價格居高不下,因此相關供應鏈無不積極開發(fā)印刷的制程與材料,目前Spin-Coating距離商業(yè)化還很遙遠,而Ink-jet Printing已漸漸成形,默克、Konica Minolta和Aixtron都提出在材料、設備和制程上的提升以及解決方案且綠色與紅色發(fā)光層的發(fā)光效率也有顯著提升,默克推出的印刷材料壽命(LT 95)已來到8,500(綠光)和10,000(紅光)小時。
(2) 藍色磷光仍缺乏穩(wěn)定而高效的材料。
(3) 光萃取效率(LEE)差,Yamagata University指出一般OLED平面結構的LEE約在20~25%,然而透過結構優(yōu)化如ETL(電子傳輸層)加厚、新增微透鏡層等方法,可以將LEE提升到66%,可望將OLED的發(fā)光效率進一步提升到160 lm/W,直接挑戰(zhàn)LED照明的發(fā)光效率。
(圖片來源:LEDinside)
micro LED將成為LED產業(yè)的下一個殺手級技術
Leti、德州大學(Texas Tech University)和PlayNitride皆在研討會上展現(xiàn)自己的micro LED研發(fā)成果,micro LED是LED顯示應用的再進化,利用磊晶技術做出尺寸和pitch皆在micron等級的超小型LED,經過基板移轉和色彩轉換,做到pixel level control的自發(fā)光顯示,換句話說,就是“超級小間距”、“無封裝”、“消費電子應用”版的LED顯示屏。micro LED和近期火紅的OLED一樣屬于自發(fā)光顯示器,兩者正是“無機”與“有機”光源在面板cell端的直接對決。
(圖片來源:PlayNitride)
Micro LED實現(xiàn)真正的LED Display
由于液晶的光利用效率非常的差,背光在經過背光模組、偏光片、TFT、液晶、彩色濾光片后,剩余的光往往低于10%,加上背光處于恒亮的狀態(tài),導致對比度下降(液晶漏光問題)和能耗的不效率,即使LED在廣色域和曲面設計上找到了解決方案,但本質仍是LCD背光,效率和反應速度自然難以和自發(fā)光顯示(如OLED)競爭,于是當顯示技術走向“后液晶時代”時,micro LED將是LED翻轉發(fā)光源角色,重新站穩(wěn)顯示市場的重要武器,亦是真正意義上的“LED display”。
如何驅動每個像素成為關鍵挑戰(zhàn)
要驅動micron等級的LED十分困難,這也是為何LCD需要液晶來實現(xiàn)高ppi的像素控制,發(fā)展micro LED的屏障除了磊晶外,重點就是電路驅動和色彩轉換,小尺寸尚可采Flip Chip方式將發(fā)光源結合到矽基板的CMOS做電氣連結,然而走向大尺寸顯示后,“Mass Transfer”就成了micro LED display的鑰匙,無論是轉移blue chip至TFT,再用量子點等奈米材料實現(xiàn)色彩轉換,或是批次將R、G、B chip從長晶基板轉移到驅動電路上,都需要對位非常精準的轉移技術,所以PlayNitride的CEO李允立說:“Mass Transfer of micro LED is art”。
Micro LED的技術發(fā)展現(xiàn)況與開發(fā)時程
Leti在研討會中介紹的iLED matrix,藍光(440nm)EQE 9.5%,亮度可達107 Cd/m2,綠光EQE 5.9%,亮度可達108 Cd/m2,采用量子點實現(xiàn)全彩顯示,Pitch只有10 um,未來目標做到1 um,Leti近程計劃從smart lighting切入,中程(2~3年)進入HUD和HMD市場,搶搭VR/AR熱,遠程目標是(10年)切入大尺寸display應用。
臺灣代表的PlayNitride更首次發(fā)表長期以來低調研發(fā)的PixeLEDTM display技術,同樣以氮化鎵為基礎,透過移轉技術轉移至面板,轉移良率已可達99%!除此之外,PixeLEDTM display的耗電僅有一般LCD的10%,OLED的50%。綜合上述,可知micro LED擁有高照度、低能耗和超高解析等優(yōu)異的特性,使其成為微投影、HUD、HMD的理想選擇,其應用于手機、電視的潛力也讓人十分期待。(撰稿:Philip)
如需轉載,需本網站E-Mail授權。并注明"來源于LEDinside",未經授權轉載、斷章轉載等行為,本網站將追究法律責任!E-Mail:service@ledinside.com
如需獲取更多資訊,請關注LEDinside官網(www.007seojiaoyu.cn)或搜索微信公眾賬號(LEDinside)。